白背叶树(白背叶的用法与功效)
一、白背叶的用法与功效
【别称】白膜叶、白帽顶、白面风、白叶野桐、木梗日青地白。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2~3米。小枝、叶柄、花序及叶背面均有灰白色星状茸毛。叶互生,叶片阔卵形,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夏、秋开灰白色花,雄穗状花序顶生,雌穗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根全年可采。
【生长环境】我国南方各省有分布。生于灌木草丛、山坡中。
【性味功效】味苦、涩,性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白背叶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第二方:白背叶、松树二层皮、杉木寄生各等量。
用法:水煎洗患处。
主治:痈疮溃疡。第三方:白背叶根60克,甜酒、白糖适量。
用法:水煎,去渣,加甜酒、白糖,分2次服。
主治:扭挫伤。第四方:鲜白背叶适量。
用法:水煎洗患处。
主治:皮肤湿疹。第五方:白背叶30克。
用法:蒸水,用消毒棉签蘸药水拭抹患处,1日3次,连用2~3日。
主治:鹅口疮。第六方:鲜白背叶根30克。
用法:蜜糖浸透绞汁,频频含咽。
主治:扁桃腺炎。第七方:白背叶根15克,白鸡冠花9克,乌贼骨9克。
用法:水煎去渣,分2次对水酒服,每日1剂。
主治:白带过多。第八方:白背叶根60克,猪瘦肉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瘰疬。
二、野生白背草有什么功效
白背叶,中药名。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分布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为根或叶。性味微苦、涩,性平。功效: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叶:消炎止血。主治:根: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用于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根15-30g;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白背三七《中华草本》收录的珍贵中草药,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全草,别名大救驾、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等。草药性状:根茎肥大、肉质,呈团块状,径2~3厘米,新鲜时灰黄色,侧生茎芽多枚,短圆锥状,有的可见环节。折断面灰白色。产广西等地。以植物的全草入药。民间以白背三七地上部分作为食药两用,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固有“神仙草”之称。
三、白背叶的功效与作用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治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附方
1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2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3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乾,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4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5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6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7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乾,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天。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备注
本植物的根(白背叶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
《*辞典》
四、白楸和白背叶的区别
白楸和白背叶虽然都属于大戟科植物,但在形态和用途上有区别。
白楸是生小乔木,成长时可高达5米,属于大戟科野桐属。它的叶片大多为卵形,基部有两个腺点,可以分泌出含糖的液体,吸引小昆虫舔食。叶面呈深绿色,背面呈白色,山风吹拂时叶片翻动,如同白浪翻滚,具有观赏价值。
白背叶是大戟科植物白楸的叶,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它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疾病。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