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全文(什么是易经筋)
一、易经筋的练功要领有哪些
“易”指移动、活动;“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常道、规范。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以用意念调节肌肉,筋骨紧张力,(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其独特的“抻筋拔骨”运动形式,可使肌肉、筋骨在动势柔、缓、轻、慢的活动中,得到有意识的抻。拉、收、伸,长期练功,会使肌肉、韧带富有弹性,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从而使其营养得到改善。同时,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当然,必须长期锻炼才能收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2)练功要领
(1)精神清静,意守丹田。
(2)舌抵、上腭,呼吸匀缓,用腹式呼吸。
(3)松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
(4)用力气时应使肌肉逐渐收缩,达到紧张状态,然后,缓缓放松。
易筋经十二式
(l)捣杆舂粮;(2)扁担挑粮;(3)扬风净粮;(4)换肩扛粮;(5)推袋垛粮;(6)牵牛拉粮;(7)背牵运粮,(8)盘箩卸粮;(9)围穴囤粮;(10)扑地护粮;(11)屈体捡粮;(12)弓身收粮。
二、《易经筋》是谁著的
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三、什么是易经筋
“易”指移动、活动;“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常道、规范。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以用意念调节肌肉,筋骨紧张力,(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
四、请介绍下易经筋
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经筋”功法源流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式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先秦到汉代时为方仙道的养生术。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与洗髓经、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人(南印度),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易筋经》功夫本是由我国秦汉方仙道所传的导引术逐步创编而来。从有关文献书目看,宋代托名“达摩”的《易筋经》著述非常多。当时,张君房[1]奉旨编辑《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从而使得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改编的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因为,宋代以后的导引类典籍大多夹杂“禅定”、“金丹”等说法,而流传下来的少林寺《易筋经》并没有此书无此类文句。明代周履靖[2]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另外,《易筋经》第一势图说即韦驮献杵,“韦驮”是佛教守护神,唐初才安于寺院中。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霨辑录的《内功图说》[1]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意随形走,以形导气,不重意念;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健身气功•易经筋”功法特点
一、动作舒展伸筋拔骨
本功法中的每一势动作,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等,要求有较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等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及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广角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骨”的运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个部位的前、后、内、外等不同的大、小肌肉群、筋膜,以及人体各部位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改善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
二、柔和匀称协调美观
本功法是在传统“易筋经十二定势”动作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加工,增加了动作之间的连接,每式动作变化过程清晰、柔和。如,肢体的轨迹方向,为前、后、左、右、上、下;肢体运动路线的轨迹,为简单的直线、弧线等;运动轨迹的幅度,是以关节为轴的自然活动角度所呈现的身体活动范围;整套功法的动作速度,是匀速缓慢地移动身体或身体局部;动作力量上,要求肌肉相对放松,用力圆柔而轻盈,不过度用力,不僵硬,刚柔相济。每式之间全无繁杂、重复动作。这样,便于中老年群众学习和习练。同时对有的动作难度作了不同程度要求,也适合青壮年习练。
本功法动作要求上肢与躯干之间,肢体与肢体之间的左右、上下,以及肢体左右的对称与非对称,都应有机地整体协调运动,彼此相随,密切配合。因此,“健身气功•易筋经”呈现出动作舒展、连贯、柔畅、协调,动静相兼。同时在精神内含的神韵下,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又称“脊梁”。由椎骨、韧带、脊髓等组成,具有支持体重、运动、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和椎管里的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有利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刺激,以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本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如,“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和脊柱节节放松伸直动作;“掉尾势”中脊柱前屈并反伸的状态下,作侧屈、侧伸动作。因此,本功法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智的作用。
“健身气功•易经筋”习练要领
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
在习练本功法过程中,要求精神放松,心情平静,不作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精神意识的放松、平静并存驻于身体内,通常不要求意守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血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自然地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托献杵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1];“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某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如“勾”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如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着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贯穿始终
习练本功法时,呼吸要求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有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着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在与身体动作导引的匹配过程中,容易产生“风”、“喘”、“气”等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破坏心平气和,影响动作的松缓协调。因此,在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要以自然呼吸为主,与身体运动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即动作与呼吸不出现相互约束的现象。习练者应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掌握动作的情况进行协调,自然呼吸。
同时,在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托献杵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重如排山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这些动作的变化使人体胸廓随之发生了扩张或缩小变化,而胸廓的扩张是吸气的过程,胸廓的缩小是呼气的过程。因此,在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柔”之间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刚”就是动作的劲力处于相对较强的状态,即肌肉处在用力的收缩工作中,此时的动作变化也基本处于动作终点定式。“柔”是指动作的放松,肌肉的工作处于等张收缩状态,身体动作处在变化过程中。本功法中许多动作都体现了“刚”与“柔”相互间的转换,有张有弛,有升有降,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的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又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就要求健身者在习练本功法时,用力之后应当松柔,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才不会呈现机械的僵硬现象,也不会出现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
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的“刚”和“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相对性,即“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使蛮力、僵力,并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状态;动作过“柔”,则出现软化、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兼。
四、循序渐进注意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体态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健康状态等,灵活自由地选择各式动作的活动幅度或个别动作的姿势。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两手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各式动作都要求以人为本地进行习练,要以习练者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能力等,辩证地处理好人体与各式动作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做到由易到难,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必须明确,习练不是要在技术动作上做到有多规范,或者达到多大难度,习练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达到健身的效果。
另外,本功法在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以口呼气,并且发音,但无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同时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其目的就是为了下蹲时气下沉入丹田[1],而不能因下蹲时下肢紧张而引起气逆;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强肾、壮丹田气的作用。因此,在该式动作中要求配合口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形,吐“嗨”音口微张,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桨穴,口吐“嗨”音从喉发出。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健身气功•易经筋的健身原理与作用
预备式的功理与作用
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韦驮献杵一势的、、、、
1.古人云:“神住气自回”。通过神敛和两掌相合的动作,可起到平静心理,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2.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韦驮献杵二势、、、、、、
1.通过身体的伸展和上肢的立掌外撑动作导引,可起到疏理任脉[1]和调节督脉[2]等经络作用,并具有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韦驮献杵三势、、、、、、
1.通过上肢的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1]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
2.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摘星换斗势、、、、、、
1.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2.可增强颈项、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倒拽九牛尾势、、、、、、
1.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刺激背部夹脊[1]、肺俞[2]、心俞[3]等,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
2.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出爪亮翅势、、、、、
1.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1]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九鬼拔马刀势、、、、、
1.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可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磨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人体要穴--玉枕关、夹脊关的作用。
2.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三盘落地势、、、、、、
1.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的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2.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功效。
青龙探爪势、、、、、
1.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身及左右“探爪”,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配以拳贴肝经章门穴达到练肝、练肾,还可起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
2.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卧虎扑食势、、、、、、
1.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
2.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
打躬势、、、、、
1.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
2.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
3.“鸣天鼓”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掉尾势、、、、、、
1.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之前各式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
2.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