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肾病(中医肾病医院)
一、中医对几种常见肾脏病的认识
一、中医对急性肾炎的认识
急性肾炎起病急骤,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风水”、“溺血”范围,其病因是感受风、湿、毒等外邪,伤及内脏,以致肺失肃降,脾不转输,肾难开合,以致三焦水道不通,汗、尿排泄障碍而发病,治宜发汗利水,疏通三焦水道气机。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颇佳,尤其是疾病恢复期长期不消的镜下血尿,用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法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慢性肾炎是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浮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蛋白尿和血尿等为主要表现。有浮肿的属中医“水肿”的范围;有肾功能衰竭者则可归属“虚劳”的范围。
本病由外邪入侵,日久损伤脾肾,脾肾两虚,脾不转输,肾失开合所致,或脾肾本虚,复感外邪而成,总以脾肾两虚为本,邪实(水湿、风邪、血瘀)为标。中医对本病有许多治疗方法,如利水消肿、健脾固肾、活血化瘀、祛风胜湿、清热解毒等,常有较好疗效,对于难治性病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三、中医对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引起体内废物潴留,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的临床症群,属中医“虚劳”、“关格”、“溺毒”等证范围。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脾肾两虚,日久由虚入损,以致脾的升清降浊失调,肾的藏精泄浊障碍,湿浊羁留,最后形成脾肾衰败、湿浊壅塞三焦之证,也即进入尿毒症阶段,治疗上主要采用泄浊法。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治疗效果,可以改善症状,减少代谢废物之潴留,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但对于终末期尿毒症,应配合透析疗法。
四、中医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肾功能不全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一般来说,肾功能越差则贫血越严重,近代西医学认识到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而且是内分泌器官,能分泌不少激素,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骨髓红细胞成熟,当肾功能减退时,此种激素不足,是引起肾性贫血最重要之原因。中医学在古代就提出肾主骨、骨生髓,又认为肾藏精、精可化血、精血同源,故肾病时可出现贫血。
综上所述,西医学的多种肾脏病,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功能衰竭等,可在中医的“水肿”、“淋证”、“关格”、“癃闭”、“虚劳”等证候中找到类似的描述,运用中医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法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二、中医如何解释肾病综合征的
(一)病因1、风邪外袭肺为之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一旦风寒外束或风热上受,则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风湿浸淫风湿相搏,内浸致痹,若痹证不已,反复外感,与脏气相搏,损伤脾胃,运化失职,不能升清降浊、化气行水,水液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正如《诸病源候论?脚气病诸候》云:风湿毒气,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搏,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也。胀急即为肿。 3、湿热疮毒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疮疖乳蛾、猩红斑疹、疮疹成脓等致津液气化失常,湿热毒邪弥漫三焦,水液停蓄,发为水肿。如《济生方?水肿》云: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明?李挺《医学入门》亦指出:阳水多兼食积,或饮毒水,或疮毒所致也。 4、劳倦内伤劳伤或纵欲,均能耗气伤津,累及脾肾,致脾虚失运,摄取精微物质的功能障碍,水湿内生,肾不主水,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5、气滞血瘀水湿内停,阻滞气机,或久病不愈,由气及血,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均可伤及肾络。肾络不通,水道瘀塞,开阖不利,可致水气停着,形成水肿。(二)病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正常津液代谢过程的概括,代谢过程涉及肺、脾、肾与三焦。肺、脾、肾三脏功能衰弱,三焦通道不利,则津液运行停滞,必然会发生水肿。临床肾病综合征初发病人均存在着水肿、尿少、乏力、畏寒、面色无华、舌淡等一系列阳之候,提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乃阳虚不能温化水湿的缘故。机体的阳气虚衰,指的就是肺、脾、肾阳气的不足。在整个津液代谢过程中肾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脾对水液的运化,有赖于肾阳温煦、推动,肺对水液的宣发肃降,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协同,三焦通利有赖于肾阳蒸腾气化。故张景岳说: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畏土,故其制在脾。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至,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景岳全书、肿胀》)。表明水肿之病总由肾阳虚不能制约水阴之胜。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特征之一,肾病综合征患者往往以脾肾气虚为主,久病则肺气亦虚;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气机不利,清气不升,尿漏精微物质而见蛋白尿,精微物质不能上荣而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肾气亏虚,失于封藏,不能固摄,精微下泄亦可致尿蛋白产生。尿中蛋白丢失前均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中医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长期蛋白尿使精微物质进一步减少,又加重肾阴不足,因此肾病综合征的本质应是阳本不足而致阴亦无余。阴亏因阳虚而成,是由阳虚及阴;在机体内行使一部分功能的精微物质丢失及机体各脏腑失去津液的濡润,必然会导致体内阳气更虚,是由阴虚及阳。如若迁延恶化,必然会导致阴阳俱虚。水湿是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表现,是机体内阳气衰微的结果。《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虚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则发为水肿。湿胜则阳微水湿属阴邪,最能伤人阳气,水停日久,则进一步加重肾阳虚衰,阳气一虚,就更难温化已成之水湿了。
三、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密不可分的四个环节。治法是在辨清症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它是指导组方遣药和选择中成药的指导原则。因而中医学常说:“法随症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可见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中医的治法有多种,结合肾脏病患者临床表现的特点,常见的中医症侯,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肾脏病常用的中医治法可以概述如下:
发汗解表法
肾脏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反过来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原来的肾脏疾病加重,如水肿加重、蛋白尿及血尿反复、肾衰患者的血肌酐上升等。因此,对肾脏病患者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等闲视之。
中医的发汗解表法是通过宜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人体絷絷汗出,从而使肌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它的优点是可以因症、因人、因时而异,使邪祛而正不伤;对病毒性感冒具有特效;还可避免部分抗生素的副作用。
发汗解表法有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扶正解表法诸种。辛温解表法适宜于风寒表征。常用方为桂枝汤、杏苏散、九味羌活汤。麻黄汤为峻汗之剂,不宜选用。若夏令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则宜用藿香正气散,散寒与化湿并进。辛凉解表法适宜于风热表征。常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扶正解表法适宜于虚入外感,扶正的目的是有利于鼓邪外出,且祛邪而不伤正。
常用方为人参败毒散、荆苏参豉汤(自拟方:荆芥、苏叶、党参、豆豉)、加减葳蕤汤、小柴胡汤。其中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虽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因方中的药物扶正与祛邪兼顾,且柴胡的药理作用具有较好的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故常引申为扶正解表之方剂,临床效如桴鼓。
使用发汗解表剂时要避免“闭门留寇”,也就是说要暂时停用原先的补益的方药,集中力量表散外邪,以利迅速截断病程。因为补益之品有恋邪之弊。另外,要注意轻煎以充分发挥药效。
解毒利咽法
咽炎、腭扁桃体炎是肾炎发病与反复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如蛋白尿及血尿常因咽炎、腭扁桃体炎的发作而加重。现代医学主张运用抗生素及手术摘除腭扁桃体。中医学认为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咽炎、腭扁桃体炎主要责之于肺胃热毒上攻。因而,治法为清热解毒、利咽散结,常用方有银翘散、五味消毒饮、银菊玄麦海桔汤(银花、野菊花、玄参、麦冬、胖大海、桔梗)。
利水退肿法
水肿是肾脏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现代医学称之为“肾性水肿”。根据其发生的机制又可细分为肾病性水肿和肾炎性水肿两类。肾病性水肿责之于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主要由于尿蛋白的大量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肾炎性水肿责之于机体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使水、钠潴留。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长处在于调整恢复有关脏腑的功能并协调水、气、血三者的关系,即重视机体对水液代谢的自调能力,所以退肿不易反复,且无副作用,同时患者的体力恢复亦较好。此外,也较输注白蛋白或血浆以扩容利尿更为经济。现将利尿退肿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适宜于肾性水肿急性期,症属肺气不宜者,即前贤所谓的“开鬼门”、“汗法”。常用方为越婢加术汤、越婢五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车五皮饮(五皮饮加麻黄、车前草、车前子)。
(2)活血利水法
适宜于血淤水停者,其发生机制多为水病及血病。如女性患者因肾性水肿可致闭经,肾病综合征患者伴发肾静脉血栓时应首选此法,活血利水并进,俾淤去肿消。常用方为加味当归芍药散(当归尾、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兰叶、怀牛膝、丹参)。
(3)行气利水法
适宜于气滞水停者。若系脾气壅塞,脘腹胀满水停,常用方为导水茯苓汤、胃苓汤。若因肝气郁结水肿加重者,应在利水的同时及时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类方药,并辅以情志护理,俾肝气条达,水液运行。
(4)清热利水法
适宜于湿热内蕴者。湿热之邪常胶着难解,病程缠绵,治宜守方,切勿急于求成。辨识湿热宜分清孰重孰轻及病位重心,用药方能恰到好处。若为下焦湿热,可选八正散、大橘皮汤;若湿热弥散三焦,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用杏仁滑石汤。
(5)温阳利水法
适宜于阳虚水停者。脾阳虚则选用实脾饮。肾阳虚而水停宜用济生肾气汤,肾病撤减激素太快而现水肿反复者,该方效著且药效持久。若心肾阳俱虚,水气凌心者,常选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对尿毒症性心包炎,我们曾以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益气温阳蠲饮而收效。
(6)健脾益气利水法
适宜于脾气虚水停者,常用方为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春泽汤、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参苓白术散加味。
(7)育阴利水法
适宜于阴虚水停者。因施治较为棘手,为防滋阴腻滞和利水伤阴,宜选甘寒清补之品与甘淡或甘寒利水药并用,常用方为猪苓汤、六味地黄汤加味。
(8)益气养阴利水法
和温肾滋阴利水法适宜于气阴两虚和肾阴阳两虚水停者。前者选参芪地黄汤合五皮饮;后者宜选用济生肾气汤。
通腑泻浊法
通腑泻浊法即中医学的“下法”。主要是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使浊邪从下窍而出。结合肾脏病患者而言,此法主要常用于肾衰患者。现代医学认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肠道随粪便排出,因而近年来问世的口服肠道吸附剂,如氧化淀粉等,就是着眼于导泻,以降低尿素氮。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出现了腹泻过多,患者体力不支;胃脘不适,难以受纳;尿素氮虽降而患者症状不减的情况。中医通腑泻浊法的长处在于结合患者的个体症候特点,灵活地运用大黄,不仅无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时,患者便调纳香神振,确有扶危救急之功。
运用大黄治疗始自唐代,近20多年来大黄治疗肾衰已成常规,方法多采用灌肠。实验研究提示:大黄有降低尿素氮、降解血内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等促使体内毒物排出和减少其毒害,改善肾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运用大黄尤注重在选择制剂、用量、煎法、配合扶正药四个方面下工夫。
生大黄适宜于肠胃积热、大便燥结的患者,用量为3~20克,要注意掌握各个患者的有效治疗量。生大黄宜后下,便前常有轻微腹痛感,不必过虑,便后迅失。对于大便偏干而脾胃虚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肾衰患者,则宜选用制大黄同煎,用量为3~20克。有时还可采用配服麻仁润肠丸或连翘败毒丸等成药以图缓泻。由于肾衰患者正气多虚,纵然腑气不通,亦多为本虚标实症,所以应采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机,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后正随邪脱的险候。若系脾胃虚寒大便偏干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制大黄;若系肝肾阴虚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大黄;倘若气阴两虚兼有大便秘结者,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大黄;若系肾阳虚而兼大便偏干者,可用肾气汤加制大黄。此外,若痰热中阻较甚且大便干结者,可暂不配扶正药,而选用黄连温胆汤加生大黄以清化痰热、通腑泻浊为首务。运用通腑泻浊法一般掌握药后每日排便两次为度,过多则伤正气。对于肾衰大便并不秘结或反而溏薄,甚至腹泻的患者,则不宜选用大黄,倘若滥用之则有“虚虚”之弊。
四、中医治疗肾病的专家前十名
比较出名的中医类的专家
和西医类的专家,我在这罗列下,因为我在北京,对北京这块了解一些;
中医方面:吕仁和、王耀献、刘玉宁、刘伟敬、陈树蕃、王秀琴、聂莉芳、赵文景、戴希文、占永立等等。北京这边的中医,东直门医院的专家
和广安门中医院、西苑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