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一按就疼为什么(下颌角是什么意思)
一、下颌角的美学标准
长期以来,有关改善脸型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重视。这是因为脸型与容貌美丑关系极大,理想的脸型能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脸型不理想,即使五官条件再好,有时也会使容貌美丧失殆尽,造成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明显压抑。
脸型作为一个人一定行为和文化特征的外表征象,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有着不同的美容学内涵。
在我国,历来认为卵圆形脸型即俗称的瓜子脸或鸭蛋脸是理想的脸型。尤其对于女性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这种脸型,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是比例协调的。而且,下颌角隐蔽,外形轮廓线流畅,具有曲线线条的美学优势,能充分体现曲线美。
另一方面,作为我们亚洲人来说,颧骨不如西方人突出,面容细部也多纤巧,只有卵圆形脸型所衬托的五官最美。即使不加修饰打扮也给人以清秀温柔之感。换言之,能充分体现自然美。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追求美、崇尚美已成为社会时尚。通过社会影响,人们总在按照文化中占优势的模式来改变自己的求美行为,总希望自己的容貌,特别是脸型,符合当前公认的俊男靓女的标准。所以普遍追求卵圆形脸型。尤其是用人方面对其期望值现在还在不断攀升。致使属于短面、方面及双侧不对称等非理想脸型者在求职、升学、择偶等方面时时受到冷遇。因此纷纷希望改容换貌,主动提出要求改变脸型者与日俱增。
根据对北京地区12岁小学生脸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卵圆形脸型者在人群中尚不足10%。但是短面脸型者却高达25%。更有占总数的36%的人表现出双侧面部不对称。其余的人也均程度不等地表现出在面部协调性和对称性方面已遭到破坏。说明人群中脸型理想者仅为少数,而不理想者是普遍存在的。
现代美学认为“和谐”是容貌美三要素中的最高级形式。
首先,垂直方向的和谐是美的面型规律性表现形式之一。有人认为正常面下1/3与面中1/3高度应该大致相等。有人则认为面下1/3高度应接近面中1/3高度。但无论如何,面下1/3必须有足够高度才可使表情自然。这是容貌美的重要基础之一。若面下1/3高度明显小于面中1/3高度,便会形成短面印象。俗称“短下巴”甚至“没下巴”。颏部软组织往往代偿性前突,唇下丰满,红唇正常曲线丧失,呈现一系列衰老状态。多见于前牙咬合过深及牙齿重度磨耗者,也见于短面综合症和先天性小下颌,以及儿童期体外伤所致下颌发育障碍等情况。所谓短面综合症,主要来自临床印象,突出表现为短面方面面型,过去认为非手术矫治不可改观。
另一方面,面部和谐还要求宽度协调。周智等对400例正常汉族干性头颅骨进行测量统计,得出面中部宽度(颧突间距)均比较接近面下部宽度(下颌角点骨性标点间距go′-go′)的1.3倍左右。若面下部宽度等于或大于面中部宽度,均属宽度不调。从正面看双侧下颌角部多过度外展,且嚼肌肥大,膨隆,前牙咬合过深过紧,给人以方面之感。目前对于下颌角肥大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王侠等对下颌角X线侧位做过统计,认为下颌角角度小于110度,甚至直角,即可诊断为下颌角肥大。对于男性这虽可说是具有阳刚之气,但于女性则完全失去了灵秀与美丽。
对称是面型美的另一种规律性表现形式,能给人以平衡、稳定之感,并带来美的愉悦。双侧面部绝对对称的人固然没有,但不对称若超过一定限度则为畸形,会使容貌美遭到破坏。只不过与面部协调性破坏相比是属于第二位的。
双侧颜面不对称可能是先天性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源于后天性因素。如第一和第二鳃弓综合症、半面小体、半侧颜面萎缩或半面肥大,单侧创伤或感染,以及长期偏侧咀嚼习惯等。现已肯定多数不对称系由后天环境因素引起。其中首推偏侧咀嚼习惯,而且以左偏嚼者最多。近年有关双侧面部不对称畸形的有关研究表明,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甚至恒牙期,首先发生下颌移位,然后演进到骨骼发育异常,且异常程度由少到多,使双侧面部不对称表现出明显的年龄性加重趋势。如果说源于先天性因素者除表现不对称畸形外,常以伴有牙齿畸形为其特点。那么,源于后天因素——长期偏侧咀嚼习惯者,则会突出表现为偏嚼侧下颌角部外生膨隆,伴嚼肌肥大;且该侧鼻唇沟加深、面中1/3高度明显降低、颏结合部也向该侧偏移。相反,对侧半面平塌、皮下脂肪堆积、眶下区软组织反显丰满。始于儿童期特别是生长快速期者不对称畸形程度尤为严重。至于造成偏侧咀嚼的原因,过去最为常见的是因一侧患龋齿经常疼痛发炎,导致单侧废用,长期只能使用对侧偏嚼。因一侧尖牙或不良修复及充填,导致偏侧咀嚼者也为数非少。当前,由于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全民中大力开展对龋病的群防群治工作,龋患率已明显降低,以致引起偏侧咀嚼的主要原因己不像以前,牙齿咬合关系紊乱已上升为主要诱发原因。所以,强调进行相应的正畸治疗,特别是早期治疗,对于防止偏侧咀嚼意义重大。目前,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已提出预防性矫治和阻断性矫治新概念。所谓预防性矫治是指发现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保持正常(牙合)以防止错(牙合)畸形的发生。阻断性矫治则是指除及时消除病因外,还要及时中断以往发现或正在发育中的(牙合)畸形,重建正常(牙合)。如果真正做到这几点,对于防止双侧面部不对称,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留任何手术疤痕,手术创伤相对于口内外联合切口要小的多,恢复也明显加快。国内先进手术技术采用微创的方式也是因为口内入路,避免了损伤面部血管、神经的机会。手术的技术要求较高。
二、下颚骨在哪
下巴所在的位置。
下颌骨分为体部及升支部,两侧体部在正中联合。下颌升支部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乙状切迹。升支部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称为下颌角,升支部内侧面中部有一个孔称下颌孔,此孔在下颌骨内向下向前延伸的管道,称下颌管。
扩展资料
下颌管在第一、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向外穿出一孔,称颏孔。下牙槽神经、血管从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向前走行,在颏孔处分出颏神经及血管。正常的下颌角的角度是120°,外观看起来应没有棱角,而下颌角肥大者,包括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下颌角的角度过小,呈现“国”字脸,这在女性就显得不温柔。
二是下颌骨外翻增厚,使得脸型呈梯形,也不符合美学的标准,这种情况多伴有咬肌肥厚,病人面形较宽大多呈梯形面形,侧面看呈男性的下颌角,缺乏柔和、流畅的轮廓。既往治疗下颌角采用口外切口,遗留疤痕,而且截骨线不平整,外观线条不流畅,特别是小数情况下可能损伤面神经。多采用口内磨骨的方法,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下颌角的结构和意义是啥
下颌角(angle of mandible)系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交而成,其角度的大小与年龄及咀嚼力的大小有关。下颌角的内外区的骨面粗涩,外有嚼肌附着,内有翼内肌附着,中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下颌角为颌面部表面的骨性解剖标志之一,颅面测量常用之。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的前壁,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的深面,至颏下三角,经下颌下腺后上方的面神经沟后,至咬肌附着前缘处,绕下颌体下缘至面部。有研究报道称,在下颌骨下缘处面静脉与面动脉伴行,80%的面动脉位于面静脉的前方,20%的面动脉位于面静脉的前深方。面静脉在颌下区走向外下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平下颌骨下缘处,面动、静脉位置表浅,浅面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颈阔肌、皮肤;深面紧贴下颌骨骨膜。1.下颌角肥大俗称“方型脸”,在西方,早期称之为“良性咬肌肥大”,但在东方民族中以骨性肥大为主,表现为下颌角骨质向后增生突出及侧向的向外翻转,导致面下部过宽,并常伴有颏部的短小。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下颌角肥大者要求通过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使脸型和下颌角的形态得到改善。2.手术方法:采用静脉快速诱导,经鼻插管吸入麻醉。以下颌角拉钩拉开一侧唇颊部,动作要轻柔,以防拉伤口角。经口内龈颊沟切口,行骨膜下剥离应尽量保持骨膜的完整以减少出血、防止颊脂垫膨出,显露下颌升支下份、下颌角、下颌体及颏神经。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时,依预先设计的截骨量先用小圆钻定点并连成弧线,这样一方面可用于确定术中截骨范围,也利于在直视下保护颏神经。3.并发症及其处理3.1出血及血肿:手术顺,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1.5h后出现术区引流血量增多,口内切口有鲜血渗出,术区探查,见创面为弥漫性渗血,输入库存血及常规加压填塞无效,后经输入800ml新鲜全血,创面渗血好转,术区填塞碘仿纱条,3d后取出,缝合伤口,未影响术后效果。该患者术前凝血机制检查正常,无应用抗凝药物史,无易出血史,考虑与经期行手术有关。术排出血肿,加压包扎。或自行吸收。由于术后血肿的存在使继发感染的机率大为增加,所以对于术后较大的血肿应及时清除,较小的血肿可暂密切观察。
四、下颌角是什么意思
颌平面是指,从双侧上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至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
颌平面是在牙尖交错位时代表上下颌牙齿颌面的一条抽象线,颌平面具有两个特性,即颌平面的水平高度和斜度。在综合性治疗中,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改变起特性。
扩展资料
上颌骨:
颌骨由1个骨体和4个突起组成。
骨体的上面构成眼窝的下壁,里侧面通连鼻道,内部有开口于里侧面的海默利(Hi-ghmori)氏窦(上颌窦 maxillar sinus)。
在4个突起中,额突、颧突和腭突,各自和同名的骨块相连结,牙槽突有齿槽,其中有上颌齿。人的上颌骨是由狭义的上颌骨和前上颌骨两者结合组成,两骨之间,有连系鼻腔与口腔的切牙管(stensen氏管)的开口。
在进化上,这两块骨都是从硬骨鱼类开始出现的,在板鳃鱼类的上颌部,属于第一鳃弓的腭方软骨和脑颅存在着可动的连接。
下颌骨:
为体部及升支部,两侧体部在正中联合。下颌升支部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乙状切迹。
升支部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称为下颌角,升支部内侧面中部有一个孔称下颌孔,此孔在下颌骨内向下向前延伸的管道,称下颌管。下颌管在第一、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向外穿出一孔,称颏孔。下牙槽神经、血管从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向前走行,在颏孔处分出颏神经及血管。
由于下颌骨在髁状突颈部、下颌角部、颏孔部、正中联合部等处的结构比较薄弱,故外伤时常易发生骨折。
相关病症有颌骨骨折和颌骨骨髓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颌角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