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招商湿温的原因(湿毒照片)

湿温的原因(湿毒照片)

时间2023-10-30 11:16:48发布小蚂蚁分类医药招商浏览54
导读:一、干温和湿温什么意思是干湿球温度计,它由两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根据测出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查“湿空气线图”,可以得知此状态下空气的温度、湿度、比热、比焓、比容、水蒸气分压、热量、显热、潜热等资料.例如:干球18度,湿球15度时,其度差3度之纵栏与湿...

一、干温和湿温什么意思

是干湿球温度计,它由两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

根据测出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查“湿空气线图”,可以得知此状态下空气的温度、湿度、比热、比焓、比容、水蒸气分压、热量、显热、潜热等资料.例如:干球18度,湿球15度时,其度差3度之纵栏与湿球15度之横栏交叉68度就是表示湿气为68%.

二、暑湿和湿温有什么区别啊谢谢

第十章湿温(暑湿)

--------------------------------------------------------------------------------

暑湿和暑温一样都是发生在夏季,属于暑病范围的急性外感热病。暑湿除了暑热见症突出外,兼有湿邪郁阻的临床表现是其特点。从其发病的过程来看,初起以寒热、身体痛楚为主要表现。后即进入气分,并且以气分阶段证候为主,而暑湿病邪化燥化火、内陷营血分者不多。学习本章,重点要掌握本病的含义,与暑温、湿温的区别,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在病变初起,要注意暑湿病邪阻遏肺卫,宜透宜清,如兼寒湿者则应予温散。在暑湿病邪入里以后,可以从其郁阻少阳、困阻中焦或者弥漫三焦进行论治。应该充分认识到脾胃虚弱和气机升降失常在病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要熟悉对本病的诊断和对病程中出现的出血、黄疽、肌肉疼痛要分清其病理和对症处理方法。此外,尚应了解冒暑和暑秽的含义和证治,特别是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者宜采取应急的措施。

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引起,以暑热见症突出,兼具湿邪郁阻证候为特点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在临床上除表现暑热见证外,还有胸痞、身重、苔腻、脉濡等湿邪内阻的症状。暑湿多发生于夏季或夏秋之交。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系外感暑湿病邪。夏季气候炎热,暑气既盛,且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气与暑热相合,则形成暑湿病邪。暑湿病邪兼有暑邪炎热酷烈、传交迅速和湿邪重浊、易犯中焦、弥漫三焦、病势缠绵的双重特点。

正气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值夏暑湿盛之际,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呆滞,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气,脾胃更见虚弱,而易感受暑湿病邪发为暑湿。如曹炳章所说:"人在此气交之中,受其炎蒸,元气强者,三焦精气足,或可抗邪。元气虚者,三焦精气不足,无隙可避。可见正气亏虚是本病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此外,因贪凉饮冷,易发暑湿兼寒证。夏暑气候炎热,患者多因暑畏热而乘凉露宿,饮冷过度,或者触冒风雨,易为寒邪所侵,阳气为阴寒所遏,故病初即见暑湿兼寒的表现。

由于暑为火热之邪,湿为阴凝重浊之邪,两邪相合在病变过程中既有缠绵难解之特点,又有化热化燥、伤络、郁结发黄等变化。病变初起多由肺先受病,外则邪郁肌表,内则肺气痹阻,暑湿内蕴,气失调畅,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又说:"暑湿皆客邪也,原无质,故初起头胀、胸闷,但伤上焦气分耳。"暑湿传入气分,病变部位比较广泛,或雍滞肺络、或弥漫三焦、或邪干胃肠,尤为多见的是困阻中焦。暑湿病在发展过程中也可化燥化火,甚则可向营、血分传变,如可内陷血分而损伤肺络引起咯血,其他化燥化火的有关发展演变可参暑温病。至于暑湿之邪胶结,缠绵日久,可使元气更伤,阴液暗耗,多见身热不退,自汗,口干渴,神疲肢倦。恢复期可见暑湿余邪蒙绕清窍的病机变化,出现头目不清,昏胀不舒等症。

二、诊断

(1)本病发生于夏令酷暑湿盛季节。

(2)患者是否素禀虚弱,脾胃受损,同时有否劳倦过度,溽暑冒雨,贪凉饮冷等病史或诱发因素,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起病急骤,初起以寒热、身痛为主要表现,进入气分后,以发热、心烦、尿赤等暑热内盛症状突出。病程中多有黄疸、出血体征,常兼有脘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

三.鉴别诊断从暑湿的临床表现来看,应与暑温、湿温和伏暑等相鉴别。

四、辨证论治

暑湿初起,邪遏肺卫,既困于肌肤,复阻于肺络,此时宜透宜清,其兼寒湿者则应于温散。暑湿之邪入里,若阻于少阳气分,乃致枢机不利,当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暑湿中阻,宜清暑化湿;暑湿弥漫三焦,三焦气化失司,气机不畅,可予宣通三焦,助运和中。暑伤元气,湿阻气机,当清暑化湿,益气和中。

?一旦暑湿化燥,邪热内盛,肺之脉络为邪热所灼伤而见出血之象,宜清暑凉血安络。

?暑湿后期,尚须清余邪、调气机、和脾胃。

?至于暑湿化燥化火后所引起的其他病证,治疗可参暑温等病。

(一)暑湿在卫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脘痞,口不渴,舌光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如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甚则寒战,身形拘急,胸脘痞闷,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象浮弦。

分析此为暑湿初起。外邪郁遏肌表之证。暑湿袭表,闭阻卫分,则见微恶风寒。邪正交争而为身热。暑性炎热,故其身热较高。腠理郁遏,邪热雍盛则头重痛胀,无汗或微汗。暑湿遏阻经络肌肤,则身重肢节酸楚。湿邪内阻。气机不畅故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乃暑湿在表之征。

如先受暑湿病邪,再感寒邪,以致暑湿内阻。寒邪外束,腠理闭塞,玄府不开,故发热无汗。卫表郁闭,邪正交争剧烈,则为恶寒,甚则寒战,身形拘急;湿邪内阻,清阳失展,气机升降失常,心神被扰,则胸脘闷,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象浮弦系暑湿内阻,外邪束表之象。

治疗透邪达表,涤暑化湿。方用卫分宣湿饮和新加香薷饮加减。

卫分宣湿饮

香薷青蒿(后下)滑石茯苓通草杏仁鲜荷叶边鲜冬瓜皮竹叶

方取香薷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能解表散寒,涤暑化湿,因其恶寒轻故用量宜少;青蒿味苦性寒,气亦芳香,有清解暑邪,宣化湿热的作用,两药相配,香薷助青蒿透表之力,青蒿可制香薷辛温之性。共成辛凉微苦之性。青蒿后下之意在于取气之芳香,合轻可去实之意。杏仁宣通上焦气机,鲜荷叶气味芳香而清暑热,滑石、茯苓、通草、冬瓜皮等甘淡渗湿热于下,淡竹叶清热生津。诸药合用,透表清暑,渗湿泄热,其病可解。新加香薷饮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方中香薷性辛温而气芳香,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合银花、连翘辛凉以清热涤暑,扁豆花、厚朴消暑化湿和胃。吴鞠通称此法为辛温复辛凉法。药仅五味,却合散寒、化湿、清暑于一方。临床应用时,如见汗出热退,香薷即应停用。暑为火热之性,故暑热易伤气,而香薷发散,多用则有耗气之弊。头痛甚者可加蔓荆子。发热较甚者可加青蒿、大青叶,咽痛者可加青果,尿黄赤短少者可加竹叶、芦根、滑石等。

卫分宣湿饮和新加香薷饮同样为用于暑湿在卫之方,但前者药取辛温合甘淡之品,意在透邪达表而化湿,用于暑热之象较轻者;后者药用辛温合辛凉之品,重在解表清暑,用于寒邪外束而暑湿内郁者较为合适。

(二)邪干胃肠

证候发热,腹痛,心烦躁扰,口渴喜饮,呕吐频作,大便泄泻,泻下急迫秽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湿温的原因(湿毒照片)

分析本证为暑湿病邪,直趋中道,致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之证。暑湿邪盛入中焦胃肠,正邪相争则发热。暑湿困阻肠胃气机故腹痛。暑热郁遏于里,心神被扰故心烦躁扰。热灼及吐泻伤阴则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暑湿俱盛、内伤胃肠,胃失和降则呕吐频作。下迫于肠则大便泄泻,势急而大便秽臭。舌红、苔腻、脉濡数皆暑湿俱盛之征。本证与湿热吐泻。性质类同而有轻重之别。湿热吐泻、可急可缓;本证来势急迫,发热较湿热证为甚,病情较重。由于吐泻较频,极易伤阴化燥而入营、血分之证。

治疗清解暑热,化气利湿。方用苓桂甘露饮。

苓桂甘露饮

茯苓甘草白术(炙)泽泻官桂(去粗皮)猪苓滑石石膏寒水石

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方中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甘草和中生津;石膏、寒水石清暑热、解烦渴;佐以官桂助阳化气利水;白术、茯苓健脾运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泄热,共奏清解暑热,化气利湿之功。

若呕吐较剧者可加生姜、竹茹和胃止呕;小便短少者加车前草渗湿利尿;若四肢酸楚筋脉拘急者,加川木瓜、白芍以舒筋缓急。

(三)暑湿困阻中焦

证候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脘痞呕恶,舌红赤,苔黄腻,脉洪大。

分析本证为暑湿困阻中焦证。暑热内炽阳明,里热蒸迫,症见壮热、汗出、烦渴、面目俱赤、脉洪大等。湿邪外渍则肢体酸楚,湿邪中阻,闭郁气机,胃气上逆则脘痞呕恶。暑湿下注则小便不利。舌红赤、苔黄腻是暑湿中阻、暑热偏盛之征象。

治疗清暑化湿。方用苍术白虎汤加减方。

苍术白虎汤加减方

苍术生石膏白豆蔻滑石知母草果仁荷叶竹叶卷心

本方为加味苍术白虎汤去枇杷叶、冬瓜皮加荷叶、竹叶。阳明暑热炽盛,故用生石膏、知母清泄暑热;并以滑石、竹叶卷心导暑热从小便而去;苍术、草果燥湿,白豆蔻、荷叶芳香化湿邪。若暑热炽盛,热势不衰,可加栀子、银花、连翘等以泻火清暑;肢体酸楚甚者可加桑枝、汉防己化湿通络;热盛动风,头痛、项强,可加白僵蚕、蝉蜕、菊花、地龙等以凉肝熄风;若兼鼻衄。或痰中带血,可加生地、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

(四)暑湿弥漫三焦

证候身热面赤,耳聋,头眩晕,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为暑湿病邪入里,弥漫三焦之候。暑热挟湿而蒸腾于外则身热不退。暑湿犯及上焦,如上蒸头面则见面赤,蒙蔽清窍则耳聋眩晕。叶天士说:"湿乃重浊之邪,热乃薰蒸之气,热处湿中,蒸淫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不与少阳耳聋同例。"少阳耳聋乃胆热上冲所致,必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脉弦等症,与本证因湿热郁蒸而耳聋者显然有别。暑湿侵袭于肺,损伤肺络,肺气不利,气机受阻,则见胸闷而咳痰咯血。暑湿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则脘腹痞闷而不甚渴饮。暑湿蕴结下焦,小肠泌别失职,大肠传导失司,则小便短赤而大便溏臭。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暑湿内盛之象。

治疗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方用三石汤。

三石汤

滑石生石膏(先下)寒水石杏仁竹茹(炒)银花金汁(冲)白通草

本证为暑热较甚而湿邪较轻之候,邪在气分而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方用杏仁宣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暑湿易化;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银花、金汁涤暑解毒。若见心烦、胸闷较甚者,可加栀子皮、竹叶心;痰多带血者,可加川贝、竹沥、白茅根;小便赤痛明显者,可加车前草、意苡仁等以加强清利暑湿之功。

(五)暑伤肺络

证候灼热烦渴,咳嗽气喘,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烦躁喘促,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分析此为暑湿化燥化火后内陷血分,损伤肺络之证。暑热内蕴,消灼津液则身灼热而烦渴。暑热迫肺,肺气失于宣降则咳嗽气粗而为喘息。暑热损伤肺络,血从上溢故见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甚则可出现口鼻鲜血外涌。暑热上扰心神则烦躁喘促。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均为暑热盛而伤气阴之象。

治疗凉血安络,清暑保肺。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先下)生地丹皮赤芍黄连黄芩黄柏银花山栀藕节白及白茅根

本证为暑湿化燥化火。暑热蕴结成毒,伤及肺络,故用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安络。黄连、黄柏、黄芩、银花清暑保肺,藕节、白及、白茅根、炒山栀清热止血。

(六)暑湿伤气

证候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分析暑湿病邪内郁,热迫津液外泔,则身热自汗;暑热扰心,损伤津液,故心烦口渴;暑热阻滞气机,伤及中气,元气亏损则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暑热下迫,水道清浊不分,故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苔腻为湿邪内蕴,脉大无力乃气虚之象,濡滑带数属暑湿内困之征。

治疗清暑化湿,培元相中。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

黄耆苍术炒党参升麻橘皮炒白术泽泻黄柏麦冬青皮葛根当归六曲五味子炙甘草

暑湿耗气,故方内用党参、黄耆、甘草益气固表,扶正敛汗;苍、白术健脾燥湿,配泽泻利水渗湿;麦冬、五味子保肺生津,黄柏泻火以存阴,当归养血而和阴;升麻、葛根发散表热,升举清气,青皮理气和中,六曲和胃消食。全方药味多而不杂,药力和而不峻,药性平而不偏,从助运和中着眼,取补益气阴治本。

(七)暑湿余邪未净

证候暑湿悉减,低热未除,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分析此为暑湿余邪未净证。暑湿之势已减,但余邪未净,故见低热。津伤未复,故口渴而不渴饮。暑湿余邪蒙清窍,故头目不清,昏眩而微胀。舌淡红、苔薄白为暑湿余邪不盛,病变轻浅之象。

治疗清化暑湿余邪。方用清络饮。

清络饮

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鲜竹叶心鲜扁豆花

方用西瓜翠衣、鲜银花、丝瓜皮清解暑热,西瓜翠衣尚可生津解渴,并导暑热随小便而去;扁豆花、鲜荷叶边清暑化湿;竹叶心清心利水,亦令暑湿从下而泔。若尿黄少,苔腻,可加杏仁、意苡仁、滑石等宣肺渗湿。

五、对症处理

出血由于暑湿病邪入里,损伤血络,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出血,如鼻衄、尿血、便血,甚至咯血,此时宜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剂中加用参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增强止血之力。一,旦出血严重,气随血脱时,可取生脉饮、独参汤与清热泻火之剂合用。本病出现咯血多为肺出血征象,病情多凶险,应令患者绝对静卧,若有躁动不安,会加重出血。此时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

黄疸由于暑湿郁结成毒,毒入肝经而呈发黄重证。黄疸逐日加重,每可伴见鼻衄、咯血、便血、尿血及肝脏肿大等。可用茵栀黄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另用大黄粉3g,每日2~3次服,以化瘀,止血,退黄。兼神昏者可送服安宫牛黄丸。

肌肉疼痛暑湿遏阻卫气而见肌肉酸痛,下肢尤甚,可于处方中酌加炒防己、秦艽、片姜黄等药,并配合针灸疗法,如腓肠肌疼痛剧者,加刺承山、丰隆等穴。

六、预防与调摄

(1)暑湿一病,外由暑湿病邪,内因平素体弱,卫外不固,故在清暑利湿的同时,如何增强机体元气,是很重要的。

(2)病人需隔离,排泄物应消毒处埋。

[附]冒暑暑秽

一、冒暑

冒暑即夏月感冒。本病由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起,肺卫见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情较轻,邪势轻浅。病程较短,极少发生传变,预后良好。冒暑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舌苔薄腻。

分析本证为暑气当令,患者已有暑湿内蕴,复因起居不慎,贪凉过度,导致寒邪外柬肌表所致。寒邪束表,卫气被郁。肺气失宣则发热恶寒、鼻塞、流涕。阳热上攻则头痛、咽痛。外邪袭表,肌腠郁闭,卫气敷布受阻,故无汗,身形拘急。暑热兼湿内郁则心烦、脘痞、苔腻。

暑湿内蕴而兼寒邪束表是本证病机所在。证属暑、湿、寒三气交感,表里并困,与单纯的感受寒邪或暑湿所致者不同。本证为夏季之感冒,病邪不传变入里,故与暑湿病初起暑湿在卫证不同。

治疗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新加香薷饮(方见暑湿章)加味,即新加香薷饮中加板蓝根、桔梗、青果。

本证外有表寒,里有暑湿,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所以治以解表散寒;暑湿蕴里其证较轻,故配合涤暑化湿之品。方用新加香薷饮,有散寒、化湿、涤暑之效。加板蓝根、桔梗、青果能利咽解毒。若见湿邪较明显者,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通草等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之品。若暑热较盛,可酌加青蒿、西瓜翠衣、荷叶等清热解暑之品。

(二)暑热挟湿,郁阻肺卫

证候发热恶寒,汗出,咳嗽,头晕或见呕恶泄泻,舌苔白腻,脉濡数

分析本证为暑热兼湿之邪侵袭上焦肺卫之证。暑湿外袭,困遏卫表,则见发热恶寒。暑为阳邪,开泄腠理,故见汗出。湿性粘着,不为汗解,故虽出汗而寒热不除。正如吴鞠通所说:"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卫表郁闭,肺郁失宣,故见咳嗽。暑湿上蒸,浊邪蒙清则头晕。若暑湿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失常,则可见呕恶泄泻。舌苔白腻,脉濡数均为暑湿之征。

治疗涤暑清热,化湿宣肺。方用雷氏清凉涤暑法。

雷氏清凉涤暑法

滑石(水飞)生甘草通草青蒿白扁豆连翘(去心)白茯苓西瓜翠衣本证为暑湿之邪郁遏肺卫,病在上焦,故以轻清之剂清透邪热,并兼以渗利湿邪。本方用青蒿、连翘,质轻以走表,性凉以清热,轻清宣透上焦肺卫暑热。酉瓜翠衣清热涤暑,扁豆化湿和中,滑石、甘草、通草、茯苓淡渗利湿清热。临床运用尚可加杏仁、瓜萎皮以宣肺止咳。若呕吐甚者可加竹茹,若泄泻较甚者可加冬瓜皮。

二、暑秽

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暑秽俗称"发痧",实亦中暑一类的病证。

证候头痛而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分析夏季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合邪,更兼秽浊之气交混,若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即可感受其气而发本病。暑湿秽浊交阻于内,困阻气机则胸烷痞闷烦躁呕恶。暑湿郁蒸则肤热有汗,但热不甚,汗亦不畅。秽浊之气阻遏清阳则头痛且胀,秽浊蒙蔽清窍则可出现耳聋、神昏,此与热陷心包之神昏而见舌謇肢厥,灼热舌绛者显然不同。本证暑热重者。苔多黄腻,且有心烦口渴;偏于湿浊重者,则舌苔白腻而口不渴。

治疗芳香辟秽,化湿涤浊。方用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藿香正气散

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土炒)半夏曲陈皮厚朴(姜制)桔梗炙甘草

通关散

猪牙皂细辛

玉枢丹(又名紫金锭)

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霜红芽大戟朱砂雄黄麝香

本证为暑湿秽浊郁闭于里,故以藿香正气散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若暑热偏盛者,本方可去白芷、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等温燥之品,酌加青蒿、佩兰、荷叶、西瓜翠衣之类。

若感秽浊太盛而蒙蔽清窍见神昏者,可先用通关散吹鼻取嚏,并服玉枢丹芳香涤浊,辟秽开窍。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8ad9c80100d6qy.html

三、暑湿与湿温区别

暑湿和湿温都是好发夏季,区别在于暑湿为外感,湿温为内外合邪,有传染性。

暑湿者,暑性炎热,耗伤气津,所以症状以发热,气短,乏力,眩晕,面赤,口干为主,于夹湿邪多少相关,感湿邪重则可见胸闷,纳少,脘痞,少气,身热热不扬,汗出不畅,苔腻黄,小便不利等。、

湿温邪,以疫疠毒为主,发病因为外感疫毒,引动内邪。湿温初期和暑湿差不多,但同样以湿温病轻重相关,可内传营血,引起神昏谵语,惊风抽搐,痉厥昏迷等

四、湿温什么意思

湿温是长夏(农历六月)季节多见的热性病。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湿温造句

是急性、突发性热病的总称,有春温、暑温、湿温等,现在这波发热,属于暑温。

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

其中在中医治疗上,新版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广东省发布的新版登革热防治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也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自从来到泉州以后,我多多少少有点水土不服,这倒不是因为我身体素质差,而是自小就在高原长大,非常不能适应氧气充足潮湿温润的环境。

新版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展开全文READ MORE
暑热湿温本证暑湿病暑温
那可丁的功效与作用(那可丁片儿童能吃吗) 中风一般能活多久(中风图片大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