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尾虫的分布范围(蜻蜓目)
一、弹尾目的生活习性
棘跳虫以成虫、高龄若虫在百合鳞茎底盘茎周围及土缝或土壤有机肥、腐殖质内越冬。当翌年春季土表温度达到9℃时开始活动,18℃时活动频繁,尤其是在适宜的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迅速,为害严重。据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在本县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3月中、下旬进入第一代产卵盛期,4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以4~6月份(即一至三代)发生量最大。
跳虫喜潮湿环境,以腐烂物质、菌类为主要食物,主要取食孢子、发芽种子。卵散产或堆产于百合鳞茎底盘茎周围及土缝内。低龄若虫活泼,活动分散。成虫喜群集活动,善跳跃,1个百合鳞茎球上常有虫多达数百头甚至几千头,像弹落的烟灰。若、成虫都畏光,喜阴暗聚集,一旦受惊或见阳光,即跳离躲入黑暗角落。成虫喜有水环境,常浮于水面,并弹跳自如。近距离扩散靠自身爬行或跳跃,远距离借风力、雨水和人为携带传播。在百合生长前期(秋季鳞茎下种后),主要为害地下种鳞茎。首先在底盘茎周围,取食腐殖质及带伤口的幼嫩组织,使伤口处扩大,腐烂加重,幼根组织很难形成,出现不长根或少根的僵鳞茎种,在穴内使种鳞茎腐烂变色,春季不能出苗。在百合生长中期(翌年2~3月份春季出苗期),主要为害百合底盘茎,致使茎腐烂,根系不发达,出苗缓慢,不整齐,缺苗、缺蔸现象严重,形成黄矮僵苗,生长不一致。在后期(4~6月份苗期),主要为害百合底盘茎及鳞球,由于底盘茎根系生长不旺盛,吸肥能力差,造成茎叶生长细弱,抗逆性差,苗易倒或早枯,新生鳞球茎变色腐烂等。
二、弹尾目的昆虫纲
昆虫纲:节肢动物门的1纲。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纲。无翅亚纲增节变态类原尾目:原尾虫表变态类缨尾目双尾目弹尾目节腹亚目愈腹亚目有翅亚纲原变态类蜉蝣目不全变态类蜻蜓目均翅亚目:蟌间翅亚目:蜓蟌差翅亚目:蜻蜓襀翅目:石蝇蜚蠊目:蜚蠊直翅目螳螂亚目:螳螂蛩蠊亚目:蛩蠊跳跃亚目:蝗虫、螽蟖、蟋蟀、蝼蛄竹节虫亚目:竹节虫革翅目蠼螋亚目蝠螋亚目鼠螋亚目纺足目:足丝蚁等翅目:白蚁啮虫目缺翅目:缺翅虫食毛目:咬虱类钝角亚目丝角亚目缨翅目锥尾亚目管尾亚目半翅目同翅亚目:蝉、蚜、蚧异翅亚目:蝽全变态类虱目:吸虱类脉翅目泥蛉亚目蛇蛉亚目蛟蛉亚目长翅目:蝎蛉原长翅亚目真长翅亚目毛翅目:石蛾鳞翅目同脉亚目异脉亚目双翅目长角亚目:蚊、蜢、蚋短角亚目:蝇、虻蚤目鞘翅目:甲虫肉食亚目多食亚目捻翅目膜翅目广腰亚目:叶蜂、树蜂细腰亚目
三、弹尾目的形态特征
弹尾目昆虫通称为跳虫或弹尾虫,常有发达的弹器,能跳跃。体形微小或中等,长形或近圆球形。体长一般为1一3毫米,个别的种类超过10毫米。体色多样,有暗蓝黑色、白色、黄绿色、红色,有些种类具有银色等金属光泽。体表光滑,或被有鳞片或毛。口器为咀嚼式,缩入头内,适于咀嚼或吸食。没有复眼,每侧由8个或8个以下的单眼组成小眼群,有些种类也没有单眼。触角丝状,通常4节,少数达6节。在触角后方和眼之前方有特殊的感觉器,有嗅觉作用,称为角后器,其形状与数目因种类而异。
胸部3节,一般都很相似,但长角跳虫科的前胸退化,前胸背板甚小,合腹亚目的胸部与腹部密切相合,环节现象也几乎不能见。足4节,胫节与跗节愈合为一,末端有上下爪各1个,有时下爪退化或消失。
腹部6节或更少,第1节腹面中央有一腹管突,或称粘管,其功能主要是分泌和保持水分的平衡。第3节与第4节形成弹跳构造,第3节有一小形的握钩,第4或第5节有一分叉的弹器,常弯向前方,夹持在握钩上。当跳跃时,由于肌肉的伸张,弹器猛向下后方,弹击物面,使身体跃入空中,向前跳跃。无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
变态类型为表变态,属于比较原始的变态类型。其若虫和成虫除体躯大小外,在外形上无显著差异,腹部体节数目也相同,但成虫期一般还要继续脱皮。脱皮最多可达50次。1年可发生数代。有孤雌生殖现象。
弹尾纲
体微型至小型,体长一般1-3mm,少数可达12mm;体色多样;上颚和下颚内藏,无下颚须贺下唇须;触角4节,少数5-6节;无复眼,或仅由不多于8个小眼松散组成;缺单眼,无翅;足4节;腹6节,具3对附肢,即第1节的腹管、第3节的握弹器、第4节弹器;生殖孔位于第5腹节;无尾须。全世界已知9000种,我国300种。
摘自(《普通昆虫学》许再福主编北京出版社2011.1第二次版)
四、弹尾目的介绍
弹尾目(Collembola)通称跳虫或弹尾虫,是属于内口纲的小型节肢动物,以往曾被列入昆虫纲的无翅亚纲,现在通常与另外两个原本属于昆虫纲的原尾目及双尾目合并为内口纲。而内口纲虽然与昆虫类似,但不再列入昆虫类。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