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的研究领域
一、贝时璋的研究领域
中国生物学早期教育家贝时璋在德国获得了坚实的生物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知识,积累了研究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贝时璋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讲授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他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使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不仅对当时前沿的实验生物学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坚实的传统生物学的基础,因此他的教学精辟、透彻、融会贯通。他给研究生开设实验形态学等课目,引起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也给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以启蒙教育。他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培养出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陈士怡、王祖农、陈启鎏、朱润、徐学峥等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
他1958年起兼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培养了众多的教授和研究员。
中国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上世纪30年代初,实验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贝时璋初到浙大筹建生物系时,就明确建议该系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为此他培养了众多实验生物学学生。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以物理化学的观点用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来研究和探索。从1930年开始到1945年贝时璋在浙大从激素、染色体、细胞学等多种角度开展实验生物学的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浙江大学科学报告》、《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科学记录》、《科学》以及德国、美国和英国的有关期刊上。他在国内倡导实验生物学,大力支持罗宗洛教授主编的外文版《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以作国际交流,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给这个刊物发表。贝时璋不愧是中国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
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一向关注国际科技动态,重视发展交叉学科。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率先招收2位化学专业人员和他一起搞研究工作。1963年10月,贝时璋在上海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介绍“分子生物学”这个新领域,并且认为“实验动物学要是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道路奋勇前进,那么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对整个生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可见贝时璋在科学上的预见性。
贝时璋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身又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在筹建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时,提出要物理学和数学的人员共同参与研究。1958年中国科学院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他所领导的北京实验生物所的基础上改建成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贝时璋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室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室。1959年底又成立了一个直属所的理论研究组,除他自己参加外,还组织了三名专业分别为生物物理的研究人员,着重研究生物控制论、信息论和量子生物学。这些室组的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1964年贝时璋首先提出学科相互渗透的意义,说明了生物和物理两学科结合的前景,并提出生物物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研究生命的基本性质,并阐述了较重要的生命基本性质是:生物的聚集态、生物的自复制和生物的能量转化。1980年他在《对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上,提出了6个问题:生物系统中力的作用、生物所利用的基本粒子、生物的一些物理性质、生物膜与液晶、生物水和生物的自组织,并透彻地阐明了研究的意义。1988年贝时璋在报告中再次谈到生命的本质、生命世界的自组织和生物物理与生物工程学。贝时璋期望中国生物物理学研究最终会在解开“生命的本质”之谜上结出硕果。
中国放射生物学的开拓者1958年成立生物物理所后,第一个建立的就是放射生物学研究室,贝时璋作为所长,特别关心这个领域的工作。该研究室除了有放射性原初反应、放射形态、生理、生化效应、小剂量长期累积效应、剂量测定、生物防护和食物保鲜等一系列研究外,还成立了一个放射生态学研究组(该组以后独立成为一个研究室)。为了测量全国的放射性本底,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共设有18个测量站,监测本底的涨落情况,了解邻国试验核武器的实况。建立测定方法,获得基本数据,建立起一支放射生态学队伍,这是中国一项重要的环保基本建设。生物物理所在猴子身上进行的长期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生物物理所的放射性本底调查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小剂量长期辐射效应实验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3年,贝时璋在报告中特别提到生命的本质“有些在通常环境下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影响了许多生物规律难以探索和阐明,没有特殊环境作比较,对生命的认识,就不能很深刻。因此,为了更好地揭露生命的奥秘,彻底地了解生物的规律,放射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贝时璋对放射生物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建立了功勋。
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人早在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采集到的丰年虫中发现了中间性。这是首次被报道。贝时璋不仅根据染色体和第二性征将这些中间性个体分为5种类型,并研究了它们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变化,观察到细胞的解体和细胞的重新形成。这成为建立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性成果。1938~1946年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地进行细胞重建现象的重建和研究。1970年他顶着各种质疑和重压又在生物物理所成立细胞重建研究组,重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研究组20余人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对细胞重建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贝时璋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即建立细胞重建学说。细胞重建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贝时璋和他的研究组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验证,努力钻研细胞重建理论,受到了国内外生物学家的重视。贝时璋自豪地说“我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不久以后简单的生命将在实验室合成。那时,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了。”
二、贝时璋与贝聿铭的关系如何
贝时璋和贝聿铭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7月29日),出生于浙江镇海(今宁波市北仑区),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23年5月16日),男,字气温中,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香港知名设计师(香港名称)、结构主义建筑师,祖籍浙江宁波,美籍华人,是现代美式建筑风格的倡导者。
三、贝时璋是战略科学家吗
贝时璋是一位战略思想家,他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于宏观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研究贡献巨大,通过深入分析和预测趋势,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贝时璋强调长期战略的重要性,他的理论和观点对于指导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贝时璋是一位具备战略科学家的特征的学者。
四、贝时璋的个人简介
贝时璋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70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重视交叉学科,致力于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和相关技术,并培养出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贝时璋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和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荣誉所长。最后一位去世的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滨临东海的贵驷憩桥村(今属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上,祖辈靠打鱼为生,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贝时璋12岁随父亲外出求学。先在汉口的德华学校,后到上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读中学。1921年在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预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滨根大学。1928年3月在图宾根大学毕业,并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贝时璋在德国的八九年,受到德国传统的严格的生活规律和深刻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有很大的影响。在图滨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Harms)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副教授。办系伊始,缺乏师资,贝时璋开出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除讲课外贝时璋坚持科学研究,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内地,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探索,为浙大生物系培植了浓厚的学术科研气氛。在浙江大学20年,他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众多学生,推进了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1948年,贝时璋被选举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年,受邀请担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他奔走于北京、杭州之间。1954年,贝时璋为参加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将实验室迁往北京。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他任研究员兼所长。1958年在该所基础上又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直到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
贝时璋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学术兼职很多。1958年起兼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1978年至1984年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980年至1983年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1983年至1986年任该学会名誉理事长;195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编委、副主编;1980年至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会主任;1984年至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贝时璋对分担的工作,无不奋力完成。1973年受当时科学院领导委托撰写的“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建议以及参加制定1977年国家8年科学规划时,均全力以赴。2003年10月10日,是贝时璋的百岁寿辰,在百岁生日之前出版他的论文集,是先生最大的心愿。先生一直在说,如果论文集出不来,过百岁生日就没意思。为此,先生用了一年多时间主编完成了《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并由科学出版社于9月正式出版。
由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被邀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被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曾多次以科学家或科学组织者身份出访苏联、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尤其1972年在中美关系僵持20余年后,他率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作为友好使者访问了美国。
贝时璋在近70年的科研及教学生涯中,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