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新闻张仲景太阳病12个代表方

张仲景太阳病12个代表方

时间2023-11-07 05:51:02发布小蚂蚁分类医药新闻浏览49
导读:一、太阳病怎么治疗太阳病的治疗太阳病的病位在体表,在表的根据是脉浮、发热恶寒;病性为阳性,阳性病在根据为脉浮、发热。太阳病的病理趋势向外,病势外趋的根据为表病的阳性抗御反应,亦即脉浮、发热恶寒。所以太阳病脉必浮,证必发热恶寒,否则非太阳病;太阳病势外趋之自汗病势,如桂枝汤证: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虽时时排汗而不能祛邪外出,所以用桂枝汤解肌法取微汗。太阳病势外趋...

一、太阳病怎么治疗

太阳病的治疗

太阳病的病位在体表,在表的根据是脉浮、发热恶寒;病性为阳性,阳性病在根据为脉浮、发热。太阳病的病理趋势向外,病势外趋的根据为表病的阳性抗御反应,亦即脉浮、发热恶寒。所以太阳病脉必浮,证必发热恶寒,否则非太阳病;太阳病势外趋之自汗病势,如桂枝汤证: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虽时时排汗而不能祛邪外出,所以用桂枝汤解肌法取微汗。太阳病势外趋之无汗病势,如麻黄汤证:脉浮发热,无汗恶风而喘,因汗不得出不能祛邪于外,所以用麻黄发汗法取微汗。解肌法与发汗法皆是汗法,只是外趋病势中有汗与无汗的区别。在太阳病理阶段中,凡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之证,为外趋有汗病势,皆用桂枝汤解肌法;证状有其他兼证的皆用桂枝汤方加减治疗,成为桂枝汤证系列。凡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之证,为外趋无汗病势,皆以麻黄发汗法;证状有其他兼证的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成为麻黄汤证系列。太阳病病位在表,阳性过程,外趋病势,以汗法治疗,这是太阳病的辩证法则和治疗法则,是太阳病与非太阳病之间的界限。即:不是表病位,或不是阳性病理性状,必然也不是外趋病势,所以便不是太阳病。因此,太阳病的病理界说,不仅是区分伤寒六经的标准,同时也是区分伤寒与杂病的标准。

二、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

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解释: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缓者,乃风性疏泄、营阴失守之故也。

伤寒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三、什么是太阳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阐释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张仲景太阳病12个代表方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三、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四、太阳病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注解 4参考资料附: 1治疗太阳病的穴位 2治疗太阳病的方剂 3治疗太阳病的中成药 4太阳病相关药物 5古籍中的太阳病 1拼音

tài yáng bìng

2英文参考

taiyang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注解

太阳病为病名[1]。《伤寒论》六经病之一[1]。出《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1]。多由外感风寒所致[1]。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1]。《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

太阳中风为病名[2]。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2]。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的中风不同[2]。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太阳伤寒为病证名[3]。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3]。由外感寒邪所致[3]。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寒于内,故令作喘。”《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寒邪在表,皮肤闭而为热,则其人当无汗而恶风寒,……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

伤寒蓄水证为病证名[4]。太阳腑证之一[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类方》:“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其主要证候有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则吐等[4]。膀胱为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4]。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解表[4]。

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4]。指太阳蓄血证[4]。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4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展开全文READ MORE
太阳病伤寒论脉浮发热中风
groel蛋白 苯胺的英文缩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