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90集教学视频(针灸学简介)
一、《针灸治疗学》和《针灸学》有什么区别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教材,《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教材。针灸专业对涉及针灸方面的内容当然要讲的详细一些,故开设《经络学》、《腧穴穴》、《针法灸法学》及《针灸治疗学》等。而中医专业主要是用中药治病,相对针灸专业的学生,针灸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但也要了解针灸学有关内容,所以把有关针灸基础内容统编一册《针灸学》。
二、针灸学包括哪四个方面谢谢
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技法
▪针刺疗法
▪砭石治病
▪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三、针灸学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中医学的学科之一·针灸学 4.1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5书名·《针灸学》 6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针灸学 1拼音
zhēn jiǔ xué
2英文参考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2.书名。[1]
4中医学的学科之一·针灸学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中医学科[2]。针灸学为中医学的学科之一。以针灸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临床治疗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学科。属中医外治法范畴。近代对其作用机理、针刺麻醉、穴位考订、针刺方法和器具研制方面均有突出成就[1]。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中医临床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正式纳入世界医学的范畴。针灸发源于我国,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针灸医学在世界影响甚广,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正在使用和研究针灸,推动着国际针灸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4.1针灸学的主要内容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操作方法、临床治疗学等部分。其中经络腧穴理论对针灸临床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贯穿于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建国以来,针灸理论和临床工作迅速发展。50年代前期,主要是整理针灸学基础知识,观察针灸适应症,用现代理论方法阐述针灸学术体系。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专题深入整理古代针灸文献,对各种病症进行针灸临床总结,推广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并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针灸对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用。
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使电疗、磁疗、激光、超声、微波等运用于针灸领域,形成一类不同于传统针灸操作的新方法。针灸的治疗病种不断扩大,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300多种病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效果尤为显著。
5书名·《针灸学》《针灸学》为书名。[1]
1.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和参考资料等六篇[1]。
2.上海中医学院编。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院针灸专业教材。书分四册,即《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治疗学》。后经增删,1974年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3.南京中医学院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之一。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4、1975、1979、1985年分别修订,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针灸医学的历史源流、经络穴位的具体内容、刺灸方法和病症治疗。其中引载一些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新病的治疗方法。书末附有主要的针灸原著、歌赋、子午流注及近代研究资料等[1]。
4.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之一。《针灸学》编写组编著,198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供中医士专业使用,内容较为简明[1]。
5.孙国杰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199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
6.徐恒泽主编。为21世纪课程教材。200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7.石学敏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
8.燕平主编。2004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中的一种,主要论述针灸的操作与针灸治疗效果较明显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1]。
四、针灸学课程有哪些
摘要:针灸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防病治病的学科,起源于《黄帝内经》,现代针灸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之一,又称针灸推拿学。针灸学培养针灸方面的人才,主要学习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功法学等,毕业后可从事中医师、理疗师、针灸推拿师等职业,就业前景广阔。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针灸学课程有哪些吧。一、什么是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病治病的学科。
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针灸学历史悠久,《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则是在明代。到了现代,针灸学称为针灸推拿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针灸学课程有哪些
针灸推拿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其学习课程包括:
1、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基础等。
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推拿人体操作学、实验针推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中西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康复医学等。
三、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银针疗百病,双手祛顽疾”。针灸推拿是几千年来中国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在新的时代这个历史悠久疗法和学科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随着中医理论逐渐深入生活,针灸推拿专业也广为大众所接受,毕业就业前景良好,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级医学专门人才,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以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时代,针灸推拿学有更广泛的就业基础。
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可从事兼职中医师、理疗师、针灸推拿师、中医理疗师等诸多职业。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