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二烯与溴加成(异戊二烯的结构式是什么)
一、异戊二烯的结构式是什么
异戊二烯的结构式:
2-甲基-1,3-丁二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₅H₈。无色易挥发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多数有机溶剂。可通过丙烯二聚法制备,用于合成橡胶、丁基橡胶单体等。
扩展资料:
异戊二烯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1、乙烯聚合中引入异戊二烯对Ziegler-Natta催化剂无明显毒害作用,但异戊二烯并未参与聚合反应。
2、通过优化聚合工艺,发现异戊二烯与链转移剂H2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用于制备高MFR聚乙烯。
二、类异戊二烯烷烃
样品中类异戊二烯烃主要为IP18-IP20规则类异戊二烯,植烷具有突出的丰度,在饱和烃色谱图上,植烷为主峰,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烷的丰度逐渐降低。
由图6-8可见,源岩在200C以前Pr/Ph、Pr/nC17、Ph/nC18没有明显的变化。200℃以后Pr/Ph、Pr/nC17明显增加,分别在250℃、300℃达到高峰,但Ph/nC18、与前二者呈负相关,200℃以后迅速降低,300C以后不再明显变化。这一实验现象表明,Ph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随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大分子降解形成的nC18增加,使Ph/nC18比例下降。
图6-8类异戊二烯、正构烷烃随温度变化图
干酪根的实验结果与源岩基本相似,但有两点区别:①在300℃以前干酪根的Pr/Ph比值始终大于源岩相同温阶的Pr/Ph,这可能意味着键合在干酪根中的Pr浓度要大于可溶有机质中的浓度。②在300℃以前,干酪根中Ph/nC18远远小于源岩中的Ph/nC18,但干酪根中Ph/nC18随着温度升高在250℃达到峰值,此后,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这说明以C-C键结合在干酪根中的植烷键合能并不高,在250℃,Ro为0.45%时就开始大量降解。
可溶有机质中类异戊二烯烃的变化更为有趣,Pr/Ph比值随温度增加略有升高,但增加的幅度不大,Ph/nC17与Pr/nC18呈明显的负相关。这一实验表明,Pr和Ph可能具有不同的键合形式。Ph/nC18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一方面说明正烷烃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使其比值变小,另一方面也说明,Ph可能是原始有机质早期生成的产物,它主要以液离状态存在。因此Ph/nC18的高峰是在原始状态(未加热)。Ph/nC18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降低,表明它缺少可溶有机质极性大分子C-C键断裂释放出的植烷,而Pr/nC17、不管在干酪根中还是在可溶有机质中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这说明Pr形成途径除了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经过脱羧变为姥鲛烷外,它还可能通过加成反应进入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大分子结构中去。在一定的温度下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大分子发生C-C键断裂而释放出大量Pr,使其形成Pr/Ph、Pr/nC17高值带。
因此,Ph与Pr含量的悬殊可能是由于环境和生源的某种差异,使它们在源岩中以不同的键合方式存在。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比值发生变化,但Pr/Ph始终<1,说明该指标虽然受温度的影响,而环境和生源仍然是影响该比值的主要因素。
三、异戊二烯化学式
异戊二烯一般指2-甲基-1,3-丁二烯。
2-甲基-1,3-丁二烯( 2-methyl-1,3-butadiene)分子式为C₅H₈,分子量68.12。无色易挥发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可通过丙烯二聚法制备,用于合成橡胶、丁基橡胶单体等。
四、为什么植物会散发异戊二烯
类异戊二烯途径
植物类异戊二烯是以异戊二烯为单元构建的一类化合物家族.由于其作为植保素在抗病中的重要作用。植物类异戊二烯是一组结构迥异的化合物家族,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等,其结构从相对简单的线性碳氢链到高度复杂的环状结构,千差万别,其中环状结构又称环状萜类.植物类异戊二烯按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可划分为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两大类.归纳为初生代谢物的类异戊二烯包括甾体,胡萝卜素,植物激素,多聚萜醇,醌类等.这些化合物在保证生物膜系的完整性,光保护,植物生长发育进程和谐有序地进行以及细胞膜系统上的电子传递等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归纳为次生代谢的类异戊二烯尽管不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但在调节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植物寄生物宿主的专一性,寄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异株相克,种子传播,吸引昆虫授粉等均与植物特异的萜类化合物相关.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类化合物实际上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适应性的结果,并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关于植物类异戊二烯次生代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综述已有不少报道,但近一两年来,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植物细胞器质体中存在着第二条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丙酮酸V磷酸甘油醛代谢途径,使人们对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有了更新的认识.
植物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及其酶学反应机制长期以来,甲羟戊酸被认为是植物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惟一生物合成前体,因此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又称为甲羟戊酸途径.然而这种认识被近来大量的研究结果所修正.近来研究表明,植物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至少存在两条生物合成途径.第一条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它在细胞质中进行,并以糖酵解产物乙酰辅酶)作为原初供体.甾体类和倍半萜化合物通过这一途径合成.第二条途径即丙酮酸V磷酸甘油醛途径,又称为非依赖甲羟戊酸途径,它主要在植物特有的细胞器———质体中进行,胡萝卜素,单萜和二萜等通过该途径合成.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
http://www.chineseplantscience.com/pubsoft/content/2/1819/X990044(PS2).pdf
排放异戊二烯的植物有山茶,芭蕉,白栎,茶,垂柳,刺槐,短柄抱栎,法国梧桐,风尾竹,枫香,钻天杨,合欢,河柳,胡枝子,槐树,黄檀,箭竹,苦楝,苦竹,莲,芦苇,罗汉松,毛白杨,毛竹,女贞,山鸡椒,十大功劳,柿子,算盘子,甜槠,香蒲,水稻,云实,樟树,梓榈,紫荆,紫穗槐,紫藤等。
温度对异戊二烯和单萜化合物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而光强仅对异戊二烯的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异戊二烯排放与光合作用有关,主要发生在白天.除了温度和光对异戊二烯排放有影响外,植物年龄,水分及大气污染等也有一定影响.
小蚂蚁医药招商资讯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